杭州市统计局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
索引号: | 公开方式: | ||
文号: | 成文日期: | ||
发布单位: | 市统计局 | 主题分类 | |
有效性: | 统一编码: |
《中国信息报》全面介绍我市建立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 | ||||||||
|
||||||||
日前,《中国统计信息报》发表文章,全面介绍了我市建立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开展服务业统计调查的情况。 文章指出, 2004年底,杭州市委、市政府根据杭州市经济发展所处阶段作出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决定,同时还结合杭州市实际,提出了发展大文化产业、大旅游产业、商贸物流业、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中介服务业、信息软件业和社区服务业八大重点服务业。如何针对服务业做好统计工作,杭州市统计局在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服务业统计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服务业涉及行业广,单位数量多。杭州市有近39万家服务业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单位还将越来越多。二是统计调查基础差。服务业大部分是小、散、杂的单位,不少是民营企业,统计基础十分薄弱,配合统计调查的意识比较差。三是变化快。服务业单位开业歇业频繁,经营场地、经营活动性质等变化很快。四是没有一个规范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服务业统计是当前统计工作中最为薄弱的领域。由于受计划经济重生产轻服务观念的影响,目前全国还没有建立统一的服务业统计制度方法,服务业的统计数据主要依靠财务会计资料、部门业务报表和行政记录推算等方法来取得,存在制度不完善、范围不全、基础薄弱、依据欠缺等问题,很难取得国民经济核算要求的服务业细行业的相应资料,也很难做到分类指导杭州市确定需要重点发展的服务业。 杭州市统计局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建立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主要包括总体目标、设计思路、遵循原则、基本功能和贯彻执行几个方面。具体包括了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的表式设计和统计调查工作的贯彻实施方式以及八大重点服务业的行业范围界定、八大重点服务业统计测算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包括服务业统计调查总制度和八个重点服务业统计测算制度。服务业统计调查总制度实施后可满足整个服务业增加值的核算,同时也可通过分类归并完成八大重点服务业增加值核算。八个重点服务业统计测算制度实施后可以比较具体地反映八大重点服务业的发展情况。 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主要以调查价值量指标为主,以国民经济行业小类为调查单元,重点围绕准确地计算服务业增加值,以反映服务业的产业结构、经济类型结构、地区结构及其发展变化情况;反映服务业的公有制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经济个私经济发展情况;反映服务业的税收结构和行业结构;反映社会劳动力资源配置状况等,同时满足市、区、县(市)GDP核算的需要,也为杭州市确定的八大重点服务行业增加值的核算提供基础和手段。 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按照“统一制度、分级实施、部门配合、集中处理”的原则,列明了统计部门和政府各职能部门在服务业统计调查中各自的职责和工作任务。统计部门主要负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指标增加值的核算,负责收集服务业单位的基本情况、生产经营主要指标以及服务业限额以下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主要指标的抽样调查工作。政府其他部门主要是收集反映服务业发展情况的一些业务指标。通过整合部门现有的行业统计报表,适当新建一些政府统计调查制度来实现。理顺了政府统计与部门统计关系,实现市、区、县(市)政府统计与部门统计的“整体、协力、互补、共享”。 杭州市服务业统计调查方式采取全数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从试调查情况来看,这一方法是科学和可行的。经济普查资料分析显示:少量服务业单位的经济总量占服务业经济总量的大头,且这部分单位基础相对较好,调查时可多设置一些指标,通过对这部分服务业单位实行全数调查,可以基本反映服务业发展情况。对大量小规模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实行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指标可以相对简单一些。通过对杭州市经济普查名录库中全市近5万家服务业单位的资料分析,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案设定了按占每个小类行业(四位码)经济总量75%左右为标准,进行限上、限下服务业单位的划分(批零贸易、住宿餐饮按国家限上、限下单位划分标准),其中限额以上单位7960家,占服务业单位数的16.5%。这7960家单位的经济总量占近5万家服务业单位经济总量的83.1%。扣除已按国家制度实施的批零贸易、住宿餐饮单位,实际新增了6078家全数调查的服务业单位数。新增的服务业单位数与杭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数相比约少1700家,而全数调查的服务业经济总量占全部服务业经济总量的比例则要比工业的这一比例高10个百分点。因此,服务业全数调查新增的工作量是可以承受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