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运行加快恢复 回升势头持续向好——上半年我市服务业发展情况简析 | |||||||||||||||||||||||||||||||||||||||||||||||||||||||||||||||||||||||||||||||||||||||||||||||||||||||||||||||||||||||||||||||||||||||||||||||||||||||||||||||||||||||||||||||||||||||||||||||||||||||||||||||||||||||||||||||||||||||||||||||||||||||||||||||||||||||||||||||||||||||||||||||||||||||||||||||||||
| |||||||||||||||||||||||||||||||||||||||||||||||||||||||||||||||||||||||||||||||||||||||||||||||||||||||||||||||||||||||||||||||||||||||||||||||||||||||||||||||||||||||||||||||||||||||||||||||||||||||||||||||||||||||||||||||||||||||||||||||||||||||||||||||||||||||||||||||||||||||||||||||||||||||||||||||||||
上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全市上下认真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着力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复工复产加快推进,积极因素累积增多,服务业经济逐步恢复。 一、基本情况 初步核算,上半年,我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103亿元,增速由一季度下降1.1%转为增长3.2%,高于GDP增速1.7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2.0个百分点,占全市GDP的比重为69.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拉动服务业的第一增长点,增长10.7%,比一季度提高0.6个百分点,拉动服务业增长3.1个百分点;营利性服务业增长4.9%,比一季度提高3.9个百分点,拉动服务业增长2.0个百分点(见表1)。 表1: 服务业分行业增加值一览表
(一)全省各市比较。 上半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继续居全省第1,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增速为3.2%,高于全省0.7个百分点,居全省位次由一季度第5前移至第3(见表2)。 表2: 全省各市服务业增加值一览表
(二)相关城市比较 上半年,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我市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继续居第4;增速居第1,比一季度前移2位,各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比一季度均有不同程度回升(见表3)。 表3: 副省级城市服务业增加值一览表
二、发展主要特点 (一)营收增速稳步回升。 上半年,我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不包括批零住餐、金融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业,下同)实现营业收入5941亿元,增长8.3%,比一季度回升6.2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八成行业都比一季度有不同程度回升,其中,房地产业回升强劲,增速比一季度回升34.7个百分点;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15%,比一季度回升14.1个百分点;卫生和社会工作营业收入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6.1个百分点(见表4)。 表4: 上半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分行业营业收入一览表
(二)数字经济服务业支撑明显。 上半年,我市数字经济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863亿元,增长12.8%,比一季度回升2.8个百分点,拉动服务业营收增长8个百分点。其中,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增长1.7%和11.9%,分别比一季度回升2.6和0.4个百分点;文化数字内容及其它服务业营业收入降幅比一季度收窄26.4个百分点。 (三)大企业领先回升。 上半年,我市营业收入排名前30的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3739亿元,占全部规上服务业的62.9%,比一季度提高0.7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增长18.7%,比一季度回升0.6个百分点,拉动服务业增长10.7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淘宝、天猫、阿里妈妈等阿里系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8.2%。 三、需关注的问题 (一)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 据最新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生产经营调查显示,36.6%的有国内业务的企业预计三季度国内订单同比减少,其中,15.3%的企业预计减少30%以上。分行业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有47.5%、35.6%、30.8%的企业预计订单减少。47.3%的有国外业务的企业预计三季度国外订单同比减少,其中,19%的企业预计减少30%以上。分行业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有57.6%、47.5%、36.7%的企业预计订单减少。订单量减少,产能利用率不足,导致企业家对收入信心不足,50.4%的企业预计三季度营业收入有不同程度下降,19.4%的企业预计下降30%以上。 (二)从业人员增长趋缓。 6月末,我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期末用工人数88.3万人,增长3.6%,增速比3月末下降0.6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下降4.5%,降幅比一季度扩大1.7个百分点;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长1.3%,比一季度回落16.4个百分点。 (三)企业经营压力较大。 上半年,我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分别下降9.8%和9.4%,企业亏损面为48.6%,高于去年同期8.9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为13.6%,同比下降2.7个百分点;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22.03元,同比增加0.73元。 四、几点建议 (一)强化服务保就业。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背景下,要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企业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也要积极吸纳从业人员,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或返乡民工,给予一定的吸纳就业补贴,帮助企业减轻负担。扶持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支持自主创业和“小店经济”发展,降低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申请条件,提高贷款额度;支持灵活就业,合理设定无固定经营场所摊贩管理模式,预留自由市场、摊点群等经营网点。全面推行网上便民服务方式,车辆船舶等的审批、交通违法、缴纳税款等业务实行全网通办,尽量简化办理手续;对有困难的企业可以延期或免征税款;落实冷链物流和跨境物流的补助政策,提升冷链运输装备水平,打通跨境电商转运通道,全力保障各类物资转运、配送。 (二)打通“堵点”促增长。 正确处理好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的关系,有针对性的推动受疫情影响较深的未复工企业复工复产。进一步研究出台精准的支持政策,帮助娱乐、体育、文化等企业通过减免房租、发放补贴、减免社保、加大贷款财政贴息和专项资金贴息支持力度以及唤醒上下游产业链等措施,帮助企业协调疏通复工达产过程中的“堵点”,通过强服务保住现有服务业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必要时出台行业专项“保企”政策和应急基金,避免出现规模性破产现象。 (三)创新模式促消费。 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生活性服务业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满足人民群众适应疫情防控形势变化需要的多样化消费需求,将防疫管控与促进消费有机结合起来;积极鼓励、支持开展各类促销活动,加快夜经济等人气消费业态的恢复;充分发挥重点服务业骨干企业的引领作用,鼓励、推介企业采用更多线上营运及更多智能化运用等各种新的经营服务模式、新的业态,为服务业企业创新服务方式满足消费需求营造良好环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