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杭州经济运行情况新闻通报
发布日期:2010-01-25 00:00浏览次数:来源:市统计局
2009年,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六大战略”,强化调控,创新举措,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遏制了经济下滑势头,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速持续回升、效益逐步向好、调整积极推进、民生不断改善、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发展态势。生产总值连续19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年初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基本完成,有力地推动了杭州转危为机,跨越发展。
一、经济社会运行的基本情况
(一)经济运行回升向好,发展方式积极转变
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大关,达5098.66亿元,已超过“十一五”规划目标,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连续1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快于全国、全省1.3和1.1个百分点。从全年运行轨迹看,1季度、上半年、1-3季度同比分别增长3.4%、6.6%和8.5%。全市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4924元,增长9.1%,按2009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10968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达到9292美元。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190.25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2434.89亿元,增长6.8%;第三产业增加值2473.52亿元,增长13.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7:50.0:46.3调整为3.7 :47.8 :48.5,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排序由“二三一”变为“三二一”,第三产业拉动全市GDP增长6.5个百分点。
1.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初步预计,2009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8.84亿元,增长5.5%。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产值分别为149.81、36.05、63.74和32.15亿元,增长6.4%、12.6%、0.1%和4%。都市农业和效益农业势头良好。“六大优势产业”和“五大特色产业”实现产值198.8亿元,增长7.0%,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8.8%,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2.工业生产走出低谷回升加快。2009年,全市工业生产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在扩大内需政策刺激下逐步开始回升。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157.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6%,增幅比上半年提高5.9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92亿元,增长6.1%。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367.79亿元,实现销售产值9245.99亿元,分别增长0.9%、1.3%,增速比上半年回升8.7和8.5个百分点;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8.7%,比上年提高0.47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稳步增加,全市工业用电量为322.5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较上半年上升8.9个百分点。
3.服务业成为发展主引擎。2009年,积极实施“服务业优先战略”,加大推进服务业发展的力度,在保增长、调结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473.5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 13.9 %,高于GDP增幅3.9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4.6%,超过二产贡献率30.7个百分点。实现服务业税收515.86亿元,同比增加14.0%。旅游市场发展较快,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突破800亿元,达803.12亿元,增长13.6%,其中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3.8 亿美元,增长6.5 %,国内旅游收入708.85亿元,增长14.8%。接待国内游客超5000万人次,达5093.72万人次,增长11.9%,接待入境旅游人数230.4万人次,同比增长4.1%。
4自主创新和节能降耗取得积极成效。深入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长4.8%,快于工业总产值增幅3.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18.8%,新产品产值率为16.73%,同比提高2.53个百分点。节能降耗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初步测算,2009年单位GDP能耗下降5%以上,为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5金融支持力度加大。2009年,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信贷投放较大增长。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14284.21亿元,增长26.0%,增幅同比提高4.6个百分点,新增存款2950.87亿元,同比多增960.94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13113.30亿元,增长30.3%,同比提高11.3个百分点,新增贷款3046.41亿元,同比多增1435.36亿元,增量创历史新高。在人民币贷款中,个人消费贷款增长56.6%。
6企业信心持续增强。在国家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经济政策作用下,全市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断向好,企业家信心明显增强,企业景气指数持续提高。四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41.7,比三季度回升18.1点,比上年同期回升61.6点, 已连续三个季度持续回升。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企业景气指数为143.5,分别比三季度和上年同期回升14.4和30.1点,其中,工业企业景气指数自一季度(103.1)触底以来,逐季快速回升, 四季度为151.4,已高于上年同期(108.6)水平;房地产企业景气指数为138.9,比三季度和上年同期分别回升12.6和30.3点。
(二)内需保持较快增长,外需降幅缩窄
1.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继续攀升。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291.65亿元,其中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195.17亿元,分别增长15.7 %和16.6%。限额以上投资中,服务业投资成为最大亮点,完成1580.49亿元,增长20.8%,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9.5%提高到72%;基础设施投资完成601.84亿元,增长11.2%;房地产开发投资704.68亿元,增长14.5%。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1441.18万平方米,增长86%,增幅同比提高123.7个百分点;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511.45亿元,增长131.9%,同比提高162个百分点。
2.消费市场持续兴旺。2009年,深入开展消费促进年活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促消费,积极培育“2+8”消费新模式,消费市场逐步走强。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4.93亿元,增长15.8%,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4%,实际增幅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限上贸易企业仍占主导。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000.64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5.4%,年零售额超亿元的大型批零贸易企业明显增多,全年零售额超亿元企业达209家,比上年增加59家。市场消费热点突出。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汽车成为全市消费品市场的一大亮点,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汽车销售20.59万辆,增长35.3%;家用电器类商品回升加快,国家“家电以旧换新”等利好政策有效拉动我市家用电器销售稳步增长;医药类商品消费升温。由于H1N1流感持续影响,医药类商品出现销售高潮。
3.对外经济触底企稳。面对外贸出口持续回落,我市全面落实出口退税、信保补贴、展会补贴和电子商务进企业等措施应对国际危机拓市场。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404.2亿美元,下降15.9%,其中出口271.8亿美元,下降19.1%,进口132.4亿美元,下降8.4%。进出口、出口、进口降幅分别比上半年收窄6个、5.1个和8.7个百分点。多数重点出口产品如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出口稳步回升,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降幅收窄。重点企业出口总体回稳。国际服务业外包加快发展,全市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9.19亿美元,增长351.6%。利用外资趋好。全市实际利用外资40.14亿美元,增长21.2%,比上半年回升20.1个百分点。新批外资项目554个,同比增长14.7%,比上半年回升23.2个百分点;协议利用外资69.65亿美元,增长11.8%,比上半年回升25.6个百分点。至年末,共有7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我市投资117个项目。全市协议利用内资1287.02亿元,增长18%,实际利用内资560.55亿元,增长18.5 %。
(三)经济发展质量逐步提升,民生稳步改善
1.财政增收持续好转。2009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突破千亿,达到1019.43亿元,增长12.0%,增幅比上半年提高9.9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超500亿元,达520.79亿元,增长14.4%,增幅比上半年提高13.1个百分点,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51.1%。2009年,全市预算内财政支出490.4亿元,增长16.9%。财政支出向民生保障倾斜,市本级预算内民生支出89.93亿元,增长20.5%,支出增量占新增财力的76.8%。
2.工业效益扭转下降趋势。2009年,在部分行业受政策刺激需求回暖、工业品出厂价格与原材料价格差和生产成本下降等因素影响下,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利润双双实现增长,全年实现利税总额859.3亿元,其中利润495.99亿元,分别增长15.5 %、  20.8%,增幅比上年提高12.3和20.5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状况大幅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51.59亿元,增长10.1%,增幅比上年缩小50.9个百分点。
3.城乡居民收入连续6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09年,我市深入实施城乡居民收入5年倍增计划和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把促进就业、实现充分就业作为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主要抓手,切实提高低收入群众保障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双双超10%。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176元,增长11.2%。其中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864元,增长11.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3.1%,增幅比上年分别提高0.4和7.2个百分点;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1822元,增长1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同比提高5.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连续6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09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4223.58亿元,增长23.5 %。
4. 市场价格出现回升拐点。2009年,我市居民消费价格呈现先降后涨走势,其中,8月份以来,价格降势明显趋缓,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8.6,同比下降1.4%。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购进价格8月份开始,均结束了连续9个月降幅加大的趋势,降幅首次出现收窄,同比分别下降4.9%和7.8%。
5.就业和社会保障稳步推进。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促进企业用工需求回暖,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全市新增就业岗位23.52万个,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5.5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9%,低于年度控制目标1.01个百分点。企业对劳动力需求趋旺。四季度,劳动力需求景气指数为109.4,比上年同期回升27.3点。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大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已达342.24、298.31、215.68、 274.15、199.25万人,比上年底分别净增24.13、23.72、13.27、28.33、17.57万人。全市基本实现城乡低保、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三个“全覆盖”。
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经济回升基础不稳固
1. 国际贸易环境对我市的出口影响较大。虽然2009年三季度以来我市出口降幅逐月收窄,但由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出口形势不容乐观。2009年对美国、欧盟和俄罗斯出口分别下降5.5%、17.3 %和35.9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品出口交货值1486.59亿元,下降17.4%。其中“三资”企业完成工业品出口交货值770.99亿元,下降23.6%。据企业景气调查,工业企业国外订货景气指数2010年预计一季度下降4.3点。
2支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够强。制造业投资增长仍处于低位,自2008年以来增速均在个位数以下,2009年,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4.5%,低于限额以上投资平均增幅12.1个百分点,占限额以上投资比重24.2%,增幅和比重分别比上年低6.1和2.8个百分点。短期内大幅度扩大消费有难度。居民消费行为和习惯更加谨慎和理性,消费支出增幅不高,尤其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同比仅增长7.3%。
(二)发展方式转变任务艰巨     
2009年,全市外贸出口下降19.1%,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下降17.4%,仅此就影响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长3.4个百分点。太阳能光伏、新能源及汽车整车等高新技术产业均在起步阶段,规模尚不大。城区郊区发展不平衡,全市五县(市)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为20.3%,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
(三)民生改善任重道远
生态环境建设、环境保护有待进一步加强。停车难行路难尚未得到根本缓解,交通拥堵时有发生。看病难问题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看病难问题一定程度存在。
2010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又是为“十二五”打基础的重要之年,中央已明确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不变,全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的积极效益进一步显现。在2010年经济稳定增长预期较明确的情况下,我市经济发展指导方针将从“保稳促调”转向“促调整、保增长”,强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组织优化,做好“一化七经济”文章,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分享到:
0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