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报稿 |
发布日期:2006-01-27 00:00 | 浏览次数: | 来源:市统计局 | | |
|
2005年,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以“解放思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要求,围绕“发展、创新、节约、稳定、为民”这一主题,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调整优化和增长方式转变,主动化解发展中出现的难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有所增强、发展的协调性有所改善,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 一、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 2005年,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2918.61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超过年初确定的增长 12%的预期目标。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45.36亿元,比上年增长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96.15亿元,比上年增长11.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77.10亿元,比上年增长14.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2∶51.8∶43调整为5.0∶51.2∶43.8,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 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达到44487元,比上年增长11%,按国家公布的2005年平均对美元8.1917汇率折算突破5000美元,达到5431美元,标志着我市经济总体实力再上新台阶。
二、三次产业稳定增长,结构调整取得进展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效益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初步统计,2005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9.48亿元,增长10.7 %,增幅高于去年0.5个百分点。其中,农业实现产值113.66亿元,增长12.4%;林业实现产值23.3亿元,增长12.7%;牧业实现产值 49.59亿元,增长8.4%;渔业实现产值27.08亿元,增长15.7%。 全市都市农业和效益农业发展良好。2005年粮经种植比例从上年的46.9:53.1调整为46.8∶53.2 。全年粮食总产量为103.5万吨,比上年减少3.1%。“六大优势产业”和“五大特色产业”实现产值125.31亿元和 23.59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3.5%和16.6%,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57.1%和10.7%,比上年分别提高1.4和1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年销售亿元以上的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46家;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316家。 工业生产在调整中回升,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和销售双双突破5000亿大关。2005年,在经济增长内在动力的推动下,我市工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和生产产值双双越过5000亿大关,实现销售产值、工业总产值5332.83亿元和5428.27亿元,比上年均增22.1%,增速逐月回升,与上半年相比,增速分别提高2.2和1.7个百分点。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达到98.24%,比上半年提高0.71个百分点。实现利税442.65亿元,其中实现利润233.7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9.1%和2.8%,增幅比上半年回升4.7和9.3百分点。 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277.10亿元,比上年增长14.7%,超过GDP增幅2.2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上升了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1%,高于上年10.8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主要行业较快增长,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增长26.6%,增速高于第三产业平均增速11.9个百分点;其它行业也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
三、宏观调控成效明显,投资结构有所改善 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386.68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增幅比上年回落4.1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277.24亿元,增长16%,增幅比上年回落7.8个百分点。 房地产投资过快增长有所抑制,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规模扩大。在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作用下,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趋于回落。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407.96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同比回落2.7个百分点。经济适用房建设继续加快,当年新开工经济适用房111.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 %。 交通等第三产业投资额保持较快增长。2005年在限额以上投资中,第三产业投资额达到826.58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占全部限额以上投资的比重为59.6%,比上年上升3.9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及卫生社会保障福利投资增幅分别为25.5%、40.1%、54.1 %和75.4%。
四、商贸旅游全面增长,消费结构平稳升级 消费品销售活跃。2005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5.43亿元,比上年增长14%。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872.01亿元,比上年增长14.4%;餐饮业零售额100.86亿元,增长11.5%,其它行业零售额2.57亿元,增长2.3%。商品交易市场持续发展。2005年末,我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736个,其中消费品市场587个,全年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总额达146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1%。 境内外旅游全面提升。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151.36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7.5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6 %和26.8 %;接待国内旅游者3265.96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 404亿元,分别增长8.3 %和11.9%。实现旅游总收入465亿元,比上年增长13.2%。 消费热点进一步凸显。住房、汽车消费持续升温,至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49.27万辆,其中私人汽车突破30万辆,达到30.39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19.9%、30.4%。市区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汽车12.83辆、电脑74.5 台,移动电话178.67部。居民用于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讯等方面的支出同比增长40.3%,在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为31.3 %,比去年同期提高了4.6个百分点。私人住宅销售势头不减。个人住宅销售面积、销售额分别增长20.5%和33.9%,占商品房销售的85.2%和80.7%。
五、外贸出口快速增长,利用外资结构调整 外贸出口继续保持较高增长。2005年,全市外贸出口克服了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贸易摩擦加剧等诸多不利因素,继续保持了较高增长,全市进出口总额为29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9%,其中进口100.7亿美元,出口198.0亿美元,分别增长8.0%和30.5 %。不包括省公司出口138.7亿美元,增长39.3%,超额完成增长15%以上的年度预期目标。从出口商品结构看,加工贸易出口增长较快,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出口分别增长25.2%和46.2 %;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仍是出口的主要力量,分别增长39.5%和68.9%;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幅增长,出口额达到79.92和36.81亿美元,分别增长39.4%和54.2 %。在传统商品中,家具、纺织纱线及制品、塑料制品出口势头较好,增幅为34.7%、34.4 %、38.8%。服装、鞋类增长相对平稳,分别为19.4 %和14.5%。 利用外资结构调整。全市利用外资工作突出“以民引外”、“以外引外”,努力扩大投资领域、创新引资方式,积极推进全市招商引资工作深入发展。2005年,全年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756项,合同利用外资金额40.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1%,实际到位外资17.13亿美元,增长21.5%。第三产业利用外资步伐加快。合同外资和实际外资分别占外资总额的47.2%和38.9%,比重比上年提高16.7和15.8个百分点。外资项目规模扩大,平均单项合同利用外资达 529.77万美元,比上年提高38.0%。合同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达227个,合同外资30.90亿美元,占全部外资总额的77.14%。至2005年底,我市已引进55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杭投资举办了85家企业。 境外投资继续扩大。全年境外投资项目51 个,同比增长21.4%,实现国际经济合作营业额2.59亿美元,增长9.3%。 国内引资再创新高。2005年,全市共引进内资项目5437个,比去年同期增长5.0%;协议引资556.3亿元,到位资金268.5亿元,分别增长17.3%和19.0%。其中三产项目协议引资和到位资金分别为387.48亿元和196.6亿元,占吸引内资总额的69.7% 和73.2%。
六、金融贷款适度增长,财政总收入突破500亿元 金融机构贷款保持了一定的增速。年末,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5545.3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5%,从贷款投向看,中长期贷款增长15.5%;短期贷款增长10.9%。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6748.7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8.2 %,同比多增45.45 亿元,银行业资金来源约束有所缓解。年末居民储蓄本外币存款2192.6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4%。 财政收支平稳。2005年,财政收入增幅较为稳定。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突破500亿元,达520.79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增幅提高7.5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0.46亿元,增长19.7%。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保持平稳增长,全市财政支出238.33亿元,增长21.8%。 七、市场价格有所回落,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居民消费价格升幅减小。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平均上涨1.7%,涨幅比上年回落0.8个百分点。所调查的8大类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价格呈5涨3跌态势,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3 %,居住类价格上涨5.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及烟酒及用品价格分别上涨2.2%、1.9%和0.2%;衣着、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下降1.6%、2.8%和0.2%。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趋缓。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6.9%和3.5%,涨幅比上年分别回落7.7和4.4个百分点,“高进低出”的价格差距从上年的6.9个百分点缩小到3.4个百分点。 商品房销售价格逐季回落。市区房屋销售价格平均比上年上涨9.7%,其中三、四季度涨幅回落至7.1 %和5.2%。全国公布的70个大中城市房价资料显示,四季度,杭州房屋销售价格比70个大中城市平均涨幅(6.5%)低1.3个百分点,列第31位。 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01元,比上年增长14.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1%,超过年度预期增长目标3.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655元,比上年增长1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2%,超过年度预期增长目标0.2个百分点。全年市区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3438和6004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9.8%和7.1%。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不断改善。据抽样调查,至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20.7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2.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66平方米,增加7.1平方米。
八、就业形势好于往年,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2005年末,我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1%,比上年降低0.62个百分点,低于4.5%的年度调控目标。全市净增就业岗位15.51万个,共安排13.09万名失业人员就业,其中市区11.49万名。 社会保障水平提高。2005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的人数分别为227.58万人、187.71万人、118.37万人和111.03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净增18.22万人、15.36万人、12.64万人和22.58万人。社会保障相关待遇标准有所提高。全市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为1.65万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截至2005年底,全市所有乡镇均已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农民350.61万人,比上年增加26.5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为89.6%,比上年提高6.3个百分点。
2005年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结构亟待继续优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