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统计局

当前位置:首页 >>信息公开
>> 工作信息 >> 其他业务信息
    索引号: 公开方式:
    文号: 成文日期:
    发布单位: 市统计局 主题分类
    有效性: 统一编码:
    聚焦2005杭州统计工作
    发布日期: 2006- 01- 13 00: 00: 00 访问次数: 来源: 市统计局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统计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领导同志关于统计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动力,紧紧围绕 “发展、创新、稳定、为民”的主题和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统计工作实现新突破。

        一、高质量完成经济普查工作,经济普查工作获得全国先进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对全市近10万家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以及38万余家个体经营户进行了普查登记、数据处理、质量审核评估等任务;高质量地通过了国家经普办组织的事后质量抽查验收,被评为全国经济普查先进集体。发布了《杭州市第一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为制订“十一五”规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经省统计局核定我市经济普查年度GDP为2543.18亿元,与2004年快报数2515亿元相比,差异度仅为1.1%,大大低于全国的16.8%,也低于全省的3.6%。表明我市经济普查工作和日常统计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数据质量是可信的。在做好经济普查工作的同时,认真组织实施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今年11月,我市1%人口抽样调查顺利通过了国家和省的事后质量抽查。
        二、创新建立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服务业日常统计调查首次全面展开。认真贯彻市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大战略决策,克服服务业涉及行业广、单位数量多、变化快,调查对象基础差,国家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等诸多困难,大胆创新,创新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设计的总体思路,创新界定八大重点服务业行业范围,创新服务业统计调查的贯彻实施方式,创新服务业统计的调查方式,创新服务业统计调查成果的使用,创新服务业发展考核指标体系,经过9个月的积极探索,建立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既能满足国民经济核算、又能分类指导地方服务业发展,符合地方统计工作实际、操作性强的服务业统计调查总制度和八个重点发展服务业的统计报表制度(大旅游产业、大文化产业、商贸与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与软件业、中介服务业、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测算制度)。杭州市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得到了省统计局以及在杭院校有关专家的充分肯定, 认为杭州市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既遵循国家统计制度原则,又体现杭州自身特点,统计调查方法简便可行,制度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填补了统计制度方法的一个空白,具有创新意义和推广价值。2005年10月,我们按照新建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对1-3季度全市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建立了服务业统计日常统计制度,为全面反映服务业发展状况,提高GDP核算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市开展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引起全国统计系统的广泛关注。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副局长林贤郁分别听取了我市率先建立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和开展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的汇报,并予以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杭州市服务业统计工作已经开创性地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希望我市按既定的目标和方案继续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为今后全国开展服务业统计工作提供经验。《中国信息报》刊登了我局开展服务业统计工作的情况介绍,认为具有创新意义和推广价值。
        三、率先实现GDP下算一级,首次按“在地”原则核算各城区GDP。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统计局关于改进地区GDP核算工作意见的通知》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统计局关于改进地区GDP核算工作意见的通知》精神,市政府下发了我市《关于改进地区GDP核算工作意见》。加强对区、县(市)GDP数据的评估,在全省率先对区、县(市)农业、工业、建筑业增加值的测算实行下算一级,完成了经济普查年份GDP分区、县(市)核算工作,提高了GDP数据的质量。全面实行“在地统计”制度,首次按“在地”原则核算各城区GDP,客观反映各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貌,全面完成了市政府关于改革市区统计管理体制的任务。
        四、加强对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统计服务领域不断拓宽。针对去年下半年以来,土地、能源等要素对我市经济的影响日益显现,为及时反映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对我市经济产生的影响,我们加大对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力度,不仅按月提供综合性经济分析材料,而且针对上半年我市固定资产增长缓慢,部分行业出现负增长,国务院出台8条房地产新政策,及时提供专题分析,提出我市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及建议。围绕“建立两项制度、深化两项活动”,积极开展统计服务。建立了市领导联系重点投资项目监测制度;深入基层企业,了解生产经营情况,对我市工业效益和增加值波动较大的企业进行分析。与此同时,不断拓展统计服务领域。开展OD出行调查,对市区5万余人24小时出行情况进行调查,为交通规划部门合理规划市区交通,有效解决市民“出行难”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开展非公领域人才资源调查,对全市6万余家非公经济单位和38万家个体户开展非公领域人才资源抽样调查工作,客观了解我市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才资源状况,为组织人事部门加强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才资源管理,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及“十一五”人才规划的编制提供了可靠依据;开展进城务工创业人员基本情况调查,在市区1%人口抽样调查户中抽取了1000户外来务工创业人员家庭开展了以外来务工人员在杭生活、就业情况、对杭州的心理期望、家庭土地拥有情况等为主要内容的调查,为市委、市政府从深层次研究外来务工人员同城待遇政策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据;继续开展为市两会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服务,制作了统计多媒体信息查询系统,为代表委员参政议政做好服务工作。今年我局共撰写统计分析和信息156期,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35次,并对我局围绕大局,紧贴中心,积极主动开展统计分析,服务领导决策,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予以了充分肯定。
        五、围绕破解“七大问题”,积极主动开展民情民意调查。紧紧围绕“七大问题”和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主动开展民情民意调查,把广大百姓的所思、所盼、所需反映给党和政府。一年来,先后开展了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实施情况、老年人生活情况、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城市管理、西溪湿地公园开放、群众安全感、烟花大会移师钱塘江、西博会总体评价、政府为民办实事意见征集、背街小巷改善工程等10项大型调查。这些调查,客观地反映了市委、市政府有关政策措施实施后的效果及市民的心态。
        六、建立内外结合的统计监督机制,加大统计执法力度。建立对外和对内相结合的统计监督机制,强化对各地统计工作监督检查。制定出台了《杭州市统计局巡查工作办法》,对临安、下城、拱墅执行统计法和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统计数据质量等情况进行巡查,有效地保障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统计工作的权威性。加大统计稽查力度,全年对861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了统计稽查。对统计稽查中发现的207起统计违法行为进行了立案查处,进一步规范了基层企业的统计行为,提高了基层单位上报统计资料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七、统计调查网络进一步健全,基础建设年活动初见成效。市政府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统计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推动了全市统计工作的开展。统计调查网络进一步健全。在全市建立了市及区、县(市)、乡(街道)三级服务业统计调查机构及网络,确保服务业各项统计调查工作的顺利推进。建立全市统一的城乡住户调查制度,扩大城乡住户调查样本户,提高了住户调查的代表性,为客观反映全市城乡居民生活状况打下了基础。统计基础建设年活动成效初显。按照《杭州市统计基础建设年活动验收办法》,对申请验收的萧山区、富阳市、高新(滨江)区统计局三年统计基础建设年活动情况进行了实地验收,并延伸抽查验收若干个乡镇(街道)和企业,有力地推动了基层的统计基础建设。
        八、统计数据采集方式从传统走向现代,杭州统计综合数据库建设得到全国人大蒋正华副委员长的高度评价。依托杭州统计综合数据库系统,进一步加大在全市推进企业统计报表网上直报工作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规模以上工业、批发零售贸易和住宿餐饮业、亿元以上专业市场、固定资产投资、服务业、生产价格、景气调查等通过网上直报采集数据的企业均已达到70%左右,房地产业基本达到了100%。按报表填报要求设置审核关系,减少基层单位上报数据的差错,既减轻基层负担,又减少了统计报表层层汇总上报中的人为干扰因素,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今年4月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情况的报告中对 “杭州统计综合数据库系统”在统计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予以了高度评价。9月份国家统计局在杭州召开了宏观经济数据库建设暨杭州统计综合数据库系统现场会,推广我局经验。(办公室供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