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居民消费价格运行情况分析及展望
发布日期:2005-03-30 00:00浏览次数:来源:市统计局
    2004年,我市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经济社会实现协调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继续提高,消费品市场价格涨跌互现,总体呈现温和上扬的态势,但粮油、肉禽蛋以及燃料类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品价格涨幅较大。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2.5%,比上年的涨幅扩大3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2.3%,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0%。 

一、全年居民消费价格运行基本态势 

    2004年,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呈现“两头低、中间高”走势。受2003年末粮食价格上涨的滞后影响,年初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小幅上扬,进入二季度,随着粮食价格的上涨,肉禽蛋等主要副食品价格全面上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开始逐月攀升,涨幅扩大,6月份同比涨幅达到全年最高点(上涨4.6%),尔后随着粮食价格的趋稳,主要副食品价格回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逐月缩少,年末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回落到年初水平。


    在调查的八大类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中,呈现“三升五降”的格局,食品类价格上涨8.3%、居住、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分别上涨3.8%和1.4%,共同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4个百分点;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类价格则分别下降0.3%、1.9%、3.2%、2.6%和2.9%,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0.9个百分点。 

二、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在全国及省的位次 

    2004年,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与全国19个城市(4个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相比较,居19个城市第10位;涨幅居前三位的依次是长春、成都和重庆市,分别上涨4.1%、3.9%和3.7%,列末三位的是北京、深圳和广州市,分别上涨1.0 %、1.3%和1.7%;与省内11个市(地)比较看,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与温州相同,列第9位,低于宁波市0.2个百分点,也低于全省城市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 

三、居民消费价格运行的特征 

    从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走势看,食品类价格上涨是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力量,上年翘尾因素和能源等价格上涨,影响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类价格的上涨。工业消费品价格,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大部分商品实际销售价格继续低走,整体价格水平处于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过快上涨。 

    1、食品类价格涨幅最大。2004年,我市食品类价格比上年上涨8.3%,涨幅比2003年大6.9个百分点,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2.7个百分点。 

    粮食价格自2003年下半年起逐月走高,于2004年3月份创出了近年来新高,同比上涨34.7%。在2003年末和2004年初两次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后,我市的粮食价格持续在高价位上小幅波动运行,与2003年相比,粮食价格上涨24.9%,油脂价格上涨12.5%,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0.63个百分点。 

    粮食价格上涨带动了肉禽蛋和水产品价格上涨,加上年初禽流感的影响以及治理超限超载,在客观上也增加了相关产品的运营成本,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使今年猪肉、禽、蛋、淡水鱼、海水鱼价格分别上涨32.1%、27.6%、21.0%、32.3%和15.3%,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达1.36个百分点。 

    从全年来看,由于灾害性气候较少,有利于蔬菜生长,加之外地菜来杭较多,我市市场鲜菜货丰量足,鲜菜价格比上年下降3.6%。 

    2、居住类价格上涨较快。2004年我市居住类价格上涨较快,与2003年相比上涨3.8%,涨幅比2003年扩大1.9个百分点,影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47个百分点。 

    能源等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以及民用自来水、电、公房租金、房屋贷款利率、瓶装液化石油气等价格的调整,使得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比上年上涨4.1%、租房价格上涨9.0%、水电燃料价格上涨3.6%。其中涨幅较大的有木材、水泥、胶合板、玻璃、液化石油气和房租,分别比上年上涨22.0%、17.3%、16.7%、15.1%、14.9%和9.2%。 

    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小幅上扬。2004年,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1.4%。受上年翘尾和景点门票价格调整等新涨价因素的影响,全年义务教育杂费比上年上涨15.8%、其他教育杂费上涨4.9%、有线电视收费上涨5.0%,文娱费上涨3.4%。而以电视机为代表的文娱耐用消费品价格降幅较大,抑制了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价格的上涨。与上年相比,电视机价格下降18.0%,照相机、影碟机、电脑、摄像机价格分别下降12.2%、11.0%、4.4%和2.6%。 

    4、医疗保健价格稳中有降。2004年,我市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四改联动”政策,加上市场平价药店增多、竞争加剧,平抑了药价虚高现象。2004年医疗保健价格稳中趋降,与上年相比下降3.2%,由此而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减少0.2个百分点。医疗保健类中,西药价格在2003年下降14.3%的基础上又下降13.3%,中成药下降12.2%,而中药材受种植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比上年上涨20.5%。 

    5、工业消费品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力量不足。2004年,尽管价格上涨成为消费市场的主旋律,但由于生产的扩张速度远远快于消费的增长,工业消费品大多处于买方市场,居民的预期消费受多方面因素的抑制,消费品市场价格上涨缺乏基础和拉力,导致上游产品涨价因素更多的在生产环节与流通过程中逐渐被消化,减弱了对消费品市场价格的影响程度。以家电、交通通讯产品为主体的工业消费品价格仍呈下降趋势,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在所调查的工业消费品价格中,服装、鞋帽袜、家庭耐用消费品、室内装饰、床上用品、交通、通信等价格分别比上年下降1.2%、11.5%、2.8%、0.5%、20.9%、1.7%和4.0%。但也有部分工业消费品价格有所回升。抽排油烟机、热水器、茶具、餐具、厨具、洗发用品、首饰、丝织品、棉布、棉花化纤混纺布等价格,与上年相比,涨幅在0.2%-10.3%之间。 

   6、服务项目价格上涨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004年,由于食品类价格涨幅较大,使服务项目价格上涨在CPI上涨中所起的作用显得不突出,而我市服务项目价格全年呈上涨走势,对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形成持续推动力量,服务项目价格比上年上涨3.0%,涨幅高于消费品价格0.7个百分点。 

    7、新涨价因素大于翘尾因素。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2.5个百分点中,既有2003年义 务教育、有线电视收费调整的翘尾因素,又有2004年民用自来水、电、公房租金价格的调整,液化石油气价格的变动及以粮食为代表的自发性涨价等新涨价因素的影响。据计算,在上涨的2.5个百分点中,上年翘尾因素为0.8个百分点,占总水平涨幅的32%;新涨价因素为1.7个百分点,占总水平涨幅的68%。 

四、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跌的主要因素 

    今年以来物价上涨,是我国经济步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反映,也是粮食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以及部分行业和地区投资增幅过快,国际市场价格上扬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跌的主要因素是: 

    1、粮食价格上涨是推动物价上涨的主导因素。由于前几年粮食供应相对过剩的矛盾比较突出,使粮食价格已接近生产成本,经过近几年调整,上年我国粮食平均收购价格基本恢复到1994年的粮价水平。虽然粮价上涨是恢复性的,价格水平也在合理范围之内,但其与上年同期相比涨幅较大,且带动相关产品价格大幅上扬,是我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导因素。 

   2、能源、原材料等上游产品价格上涨。我国是原油、金属矿产等资源性商品短缺的国家,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相对较大。国际原油价格不断攀升,拉动国内燃油及相关产品等价格的上涨,与上年相比,我市汽油、柴油、石油液化气价格分别上涨11.1%、10.1%和14.9%。能源、原材料等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反映在居住类价格也十分明显,木材、水泥、胶合板、玻璃等价格涨幅都在15%以上。 

   3、政策性调价因素。2004年,由于全省和我市价格总水平连续三个月超过“两条调控线”,政策性调价项目出台不多,仅调整了公房租金、居民用水和电价,与上年相比,房租价格上涨9.2%、水、电价分别上涨4.8%和1.6%,对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拉动0.25个百分点。 

    4、工业消费品价格低位运行抑制了CPI的上涨。2004年,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主要因素是工业消费品价格整体还处于降势,从而对CPI的上涨起到抑制作用。虽然生产资料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处于高位运行,但由于工业消费品市场整体仍供大于求,竞争激烈,上游生产资料价格向下游产品的传导不畅,不少商品实际销售价格很难到位。从全年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及交通和通信类等五大类价格下降可以看出,工业消费品价格尚未成为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力量。 

五、对物价调控的几点建议 

    1、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物价上涨势必会对居民生活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到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加强引导,增强居民对价格变动的承受能力的同时,创造条件,提高就业水平,力争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提高到与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的正常轨道上来。 

    2、重视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相对于我市经济发展速度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而言,2004年的物价涨幅应该还是可以承受的。但对于低收入群体来说,粮食、肉禽蛋等生活必需品在其消费中的比重较高,该类消费品价格持续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生活的影响不言而愈。据对20%低收入户测算,上年因物价上涨,低收入家庭人均多支出159.43元。因此,在价格水平持续上涨的情况下,要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政策性补贴,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确保低收入群体实际生活水平不下降。     

    3、关注上游产品价格传导对物价水平的影响。上游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对下游产品的涨价压力目前还有待释放,但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向下游商品价格的传导在2005年可能会有所显现。因此,要密切关注价格走势和变动情况,做好价格的预警和监测工作,防止市场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同时,加强对市场价格监管,规范市场价格,坚决制止乱涨价、变相涨价、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扰乱市场的现象,维护市场秩序。 

    4、把握好调控项目出台的时机和力度。2004年,为缓解价格水平快速上涨的压力,我市取消或暂缓出台的部分调价项目,2005年将陆续出台,对公用事业和服务项目价格进行调整,有利于解决价格矛盾,同时能更好地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协调地发展。但应把握好调价项目出台的时机和力度,既确保调价项目的顺利实施,又不致因价格过快上扬,对居民生活产生大的影响。 

    5、培养新的消费热点,促进居民消费升级。当前,大多数居民的消费层次仍处于升级过程中,因此必然出现新的消费热点。在当前的物价形势下,要重点关注住房、汽车、旅游、信息、教育等新兴消费热点的发展,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着力于改善供给结构,多生产人们需求的产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鼓励和引导合理消费,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率,增大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提高。 

  

(消费价格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