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收创八年新高 消费迈向新台阶 ——2004年我市农民收入与消费分析
发布日期:2005-03-30 00:00浏览次数:来源:市统计局
     过去的一年,我市各级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采取一系列针对“三农”问题的有力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成效明显。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6000元,达6382元,比上年增加642元,增长11.2%,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8.5%,增幅创1996年以来的新高。 

一、农民收入增长的基本特征 

    2004年我市农民收入增长的基本特征主要有: 

1、工资性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在“工业兴市”政策的推动下,我市乡村工业连续多年保持较快增长,总体规模扩大,整体实力逐年提高,这为吸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对带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批农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4年,我市规模以上农村工业完成产值1679.14亿元,同比增长31.2%,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3个百分点。同时,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与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也为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创造了岗位,加上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为农民提供劳务活动创造了条件,2004年我市农村劳动力在非农行业就业的达161.59万人,比上年增加9.04万人,增长5.9%。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3611元,同比增加324元,增长9.9%。其中,在本地企业得到的收入人均2361元,比上年增长229元,增长10.7%;在非企业组织中得到的工资性收入人均为620元,比上年增长6.7%;农民外出从业人均收入630元,同比增长9.8%。 

  2   、家庭经营收入有较大增加,来自一产收入明显回升 

     2004年,我市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达2458元,比上年增加313元,增长14.6%,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5 %,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增幅创上世纪90年代来的新高。 

     农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大幅增加。由于我市个私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村个私企业活跃,促进了农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的不断增长。2004年,我市农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人均达到1093元,比上年增长19.6%。其中,以家庭加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收入人均达391元,在2003年增长8.7%的基础上,2004年又增长8.3%;农民家庭经营批零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收入人均达702元,比上年增加149元,增长26.9%。 

    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虽受干旱影响,但由于我市较好地贯彻执行了中央1号文件,各项政策到位,大力发展都市农业、效益农业,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加之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扬,从而使农民从第一产业得到的收入稳步增长,农民家庭经营一产的收入走出了近几年徘徊不前的局面,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达到1365元,增长9.1%,增幅明显回升。在一产收入中,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收入分别达960元、96元、272元和37元,同比增幅分别为9.1%、21.5%、5.4%和8.8%。 

   3、高于平均数收入户比重提高,拉动了人均收入的较快增长 

     农民人均收入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于全市平均收入户比重的提高,2003年高于平均数的收入户占38.1%,到2004年比重上升到40.1%,提高了2个百分点。从有关收入分组情况看,人均7000—10000元的收入户的比重由2003年的14.6%提高到2004年的19.4%,上升4.8个百分点;人均10000元以上的收入户的比重由上年的11.2%,上升到2004年的13.9 %,上升2.7个百分点。 

二、农民消费支出稳步增长 

     农民增收,为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增长打下了物质基础。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我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993元,比上年增加415元,增长9.1%,从各类消费情况看,农民的消费层次在提升,农民的总体生活质量已经从基本小康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迈进。 

    1、吃——结构改善 

    2004年农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916元,比上年增长15.4%。在食品消费中,主食逐年下降,副食品则逐年上升。居民人均消费谷物支出313元,占食品支出的16.3%,在2004年粮食全面提价的情况下,同比消费反而回落1.2个百分点;肉、禽、蛋及奶制品消费426元,占食品支出的22.2%,同比增长13%;蔬菜消费158元,占食品支出的8.2%,同比增长9.7%;水产品及制品消费134元,占食品支出7%,同比增长2.3%。2004年农民在外用餐人均支出190元,比上年增长18.8%。同时大量方便、卫生、休闲、保健食品也进入了普通农民家庭。 

    2.穿——更富时代化 

    随着收入的提高,农民对衣着不再仅仅作为保暖御寒的基本需要,已逐渐成为展示自我,体现个性风貌的标志,尤其是农村青年对衣着越来越讲究,那些品牌响、时尚感强的服装深受青睐。据调查,2004年农民人均衣着消费282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购买服装人均支出200元,增长17.6%,购买鞋类人均支出62元,增长10.7%,农民穿着已基本实现成衣化。 

    3.住——更宽敞、舒适 

    2004年末,农民人均居住面积达58.89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7%。但随着收入的提高,农民对住房的要求已从唯一的求宽大转向住房层次的提升,呈现出二个特征:一是追求多样化,把居住空间从农村延伸到城镇;二是追求舒适化,新建住房大多设施齐全,档次较高。使用液化气的家庭比重由上年的47%上升到2004年的53%,30.6%以上家庭厨房装上了抽油烟机,81.2%的农户拥有洁净的卫生设备,农民用于居住的消费服务性支出比上年增长13.8%。 

    4、用——档次提高 

    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对家庭设备用品需求的档次在提高。新一代的全自动洗衣机、空调、电脑已进入农家。到2004年末,农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116台,电冰箱63台,洗衣机50台,空调器30台,热水器37台,分别比上年增长1%、8.6%、8.7%、16.7%与8.8%,尤其是家用电脑,每百户农户拥有7台,比上年增长了19.9%。 

   5、行——趋向城市化 

    2004年,家庭生活用汽车每百户2.4辆,比上年增长84.6%,摩托车每百户拥有60辆,比上年增长10%。通讯工具特别是移动电话,为农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2004年我市农村电话普及率为90.2%,已达到了较高水平,而移动电话由于新产品的不断推出和价格的大幅度下降,吸引了更多农民购买,成为农民通讯消费的新亮点,到2004年末,每百户农户移动电话平均拥有量达90.6部,比上年增长20%,拥有量首次超过固定电话。人均交通通信支出314元,比上年增长55.4%。其中,车辆用燃料支出,比上年增长31%;购买交通工具和通讯费支出分别增长31%和13%。 

     6、发展型、保健型、享受型消费不断增强 

     农民在满足物质需求后,对提高自身的教育和健康水平以及充实精神文化生活愿望增强,推动消费结构向高层次提升。2004年我市农民用于文教娱乐消费支出人均656元,增长8.6%,其中文教娱乐用机电消费品支出因电脑软件、音像制品等降价减少27元,下降28.7%,教育服务支出比上年增长21.3%,文化、体育、娱乐消费支出比上年增长25.0%;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人均356元,比上年增加40元,增长12.7%,其中保健用品支出比上年增长26.7%。广大农民在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和充实精神生活的同时,把消费拓展到更多的领域,由此也带动服务消费领域的需求旺盛。2004年农民用于服务性消费的支出人均1538元,增长8.4%,占总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30.8%。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的增加是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的结果,更是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 

三、农民收入与消费中应引起注意的几个问题 

     尽管2004年我市农民收入与消费都实现了较快增长,但同时应看到,过去的一年,农民增收是在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和取消农业税等情况下实现的,农民增收的基础并没有实质上的改变,各种差距并没有缩小。 

1、农民增收所面临的问题 

     一是价格增收空间缩小。粮食、猪肉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在经历了2004年的大幅上涨之后,已经到了相对较高的水平。虽然这种价格水平还有上升的空间,但基于2004年10月以后粮食、猪肉价格已经开始回落的事实,再综合有关方面的信息分析判断,2005年主要农产品价格水平可能处于相对稳定与微涨之间,大涨的可能性很小,也不排除下降的可能。这也就是说,2005年农民增收的价格性空间将小于2004年。 

     二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继续在高位上运行。2005年主要生产资料如煤炭、电力、石油供应将继续紧张,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价格将继续在高位上运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将直接影响农民生产性支出成本,降低增收空间。 

    三是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机制尚未形成。2004年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政策、价格这种外力的推进,而这种外力具有“爆发性”、“集中释放”或“一次性”,不具备“可持续性”。同时,这种快速增长掩盖了长期以来制约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农村产业结构不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农业基础脆弱、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等诸多问题,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机制尚未形成。 

2、不可忽视的收入差距 

    一是农村内部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据分组资料显示,2004年全市20%的高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为13391元,20%的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为2158元,高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是低收入农户的6.21倍,与上年的6.0倍相比,又扩大了0.21倍。 

    二是不同地区之间收入差距较大。2004年,淳安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923元,比上年增长10.1 %,萧山为8626元,比上年增长8.4%,淳安增幅虽高于萧山,但绝对值之差则从上年的4398元,扩大到2004年的4703元。 

    三是农民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扩大。2000年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2.15 (农民为1);2001年为1:2.23,2002年与2003年城乡收入比都为1:2.25,到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到1:2.28。 

    四是农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存在差距。在1994年以前,我市农民收入增幅与经济总值增幅彼此之间时高时低,但从1995年开始我市农民收入增长一直滞后于经济增长,2004年农民收入增幅虽较高,但与经济总值增幅相比仍差3.8个百分点。 

3、应正视困难群体的生活 

    一是农村劳动力中的“4050”人员转移难度大。目前尚未实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大多是年龄偏高、素质偏低、就业能力较弱的群体,在缺乏有针对性的培训情况下,难以满足需求方的要求,这些人员转移难度大。 

    二是人均纯收入在1400元以下的低收入户。在多数农民水平提高的同时,我市还有年人均收入在1400元以下的10%低收入户,他们的收入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21.9%。这部分困难户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大多在1000元以下,只及全市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20%左右,他们的日常生活较为艰难。 

四、几点建议 

    2 00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针对“三农”问题,提出了“三个不能”政策,即加强“三农”的决心不能动摇,扶持“三农”的力度不能减弱,强化“三农”的工作不能松懈,“三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就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面对影响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不利和不稳定因素,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要防止农产品价格大起后的大落。由于2004年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主要农产品价格均处于高位,2005年应防止农产品价格过度回落。目前除生猪、水产价格仍然坚挺外,粮油等农产品价格已经开始回落。如果农产品价格下跌过快,既会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又会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新的农业波动,应当及早采取各种预防措施,避免农产品价格的大落。 

    二是要把农业生产资料限价销售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保障农资的及时供应和抑制生产费用的过快增长。2004年我市农民人均生产费用支出增长达14.1%,比人均纯收入增长快2.9个百分点,生产费用的过快增长将会直接影响农民纯收入的增加,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千方百计把农业生产资料限价销售政策落到实处。同时,也要注意研究解决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对农资限价销售、农产品外销以及农村运输经营户收入的影响。 
 
   三是要进一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我市农村二、三产业有了长足发展,但与宁波等兄弟城市相比明显滞后,农民从中得到的收入有较大差距。2004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宁波低636元,差距主要在二三产业的收入上。一产收入我市比宁波高325元,但二三产业收入却比宁波低961元。为此,要选择重点,突破性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产品加工业水平不高一直是制约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最大障碍。我市应集中资金重点扶持龙头企业,使之尽快做大做强,由此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更多的农民就业,使更多的农户从农产品转化增值中得到实惠,提高收入。 

    四是高度关注低收入群体的生产与生活状况,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据调查,目前还有70%以上的农民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究其原因:一是部分农民在寻找适合自己的保险,二是困难户交不起参保费用,尤其是占调查户总数10%的年人均纯收入在1400元以下的低收入户,对这部分困难户的保险,最好采取政府补贴一点,村里拿出一点,个人出资一点,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改善其生产与生活条件。 

  

  

                     (农村与投资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