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调控中发展 在调控中提高
发布日期:2005-03-30 00:00浏览次数:来源:市统计局
2004年,是我市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一年,是深入实施“五大战略” 取得新成就的一年,也是经济发展极不寻常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全市克服缺电等要素制约的困难,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乘势而上,迎难而进,在发展中抓调控,在调控中求发展,全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突破2500亿元,达到2515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已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 139.1亿元,比上年增长5.1%,第二产业1332.9亿元,比上年增长16.7%,第三产业1043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的比例为5.5:53.0:41.5。 

一、2004年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2004年我市经济运行呈波浪型走势。一季度,开局良好,全市经济延续上年升势,生产总值增长15.5%,增幅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二季度,随着中央宏观调控力度加大,部分指标增幅明显回落,但由于上年同期受非典影响,基数较低,经济总体增长速度依然保持较高水平,上半年生产总值增长16.2%,增幅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进入三季度,7、8月份,受电力等生产要素的较大制约,同时又受上年经济运行前低后高,下半年同比基数提高的影响,增幅有所趋缓,但仍处在较高增长平台。1-3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5.6%,增幅高出上年同期1.3个百分点。进入四季度,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以及消费等受上年下半年较高基数的影响,增长速度继续下滑,但全年生产总值增幅仍与上年基本持平,增幅为15%。 

(一)三农:出现转机的一年 

2004年,“三农”工作从“重中之重”走来,又向“重中之重”走去。这一年,在中央一号文件的引领下,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大力推进都市农业发展和农村实事项目建设为重点,认真做好“提升农业、转移农民、保障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稳定农村、巩固农村”八篇文章,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走出了多年的徘徊局面,成为2004年我市经济运行中的一大亮点。 

1、一产全面增长。初步统计,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8.27亿元,增长10.2%。其中,农业实现产值108.09亿元,增长9.0%;林业实现产值20.68亿元,增长13.2%;牧业实现产值45.76亿元,增长9.6%;渔业实现产值26.41亿元,增长13.5%。 

2、农业增产增效。2004年,良种补贴、粮食直接补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最低收购价格的出台,以及农业税减免等政策措施的实施,农民种粮积极性得到极大调动,全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达186.67千公顷(280万亩),比上年扩种5.27千公顷,增长2.9%,粮食作物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从上年的46.2%回升到46.9%,连续6年的粮食总产量滑坡的势头得到扼制。在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的同时,都市农业和效益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茶叶、花卉苗木、水产、节粮型畜禽、蔬菜和竹业等六大优势产业实现产值120.37亿元,增长10.5 %;水果、干果、蚕桑、药材和蜂业等五大特色产业实现产值20.22亿元,比上年增长10.7%。 

3、农民增收。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000元,达到6382元,较上年名义增长达11.2%,增幅同比高出1.7个百分点,这一增幅是自1996年来的最高增幅。其中外出务工收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人均工资性收入为3611元,增长9.9%,对全年农民收入的贡献为50.5%;家庭经营收入人均为2458元,同比增长14.6%,其中由于农副产品价格提高,来自第一产业的经营收入增长9.1%,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尽管农民税费减免和各种农业补贴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不是很高,但对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工业:经受考验的一年 

2004年,全市工业经济在缺电等要素制约加剧、环境压力加大、赢利空间缩小、去年基数较高的背景下,深入推进“工业兴市”战略,全市工业经济继续保持了高位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 

1、工业总量再上新台阶。初步统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和生产双双突破4000亿大关,实现销售产值4083.60亿元,比上年增长30.7%,增幅虽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但比全省平均水平的29.7 %高1个百分点,比宁波高4个百分点,销售产值高于宁波561.07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4149.1亿元,增长29.9%,增幅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和宁波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和3.6个百分点。产销衔接状况有所改善,产销率由年初的95.97%提高至全年的98.42%。工业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上年的45.2%提高到 46.7%,工业经济拉动全市生产总值增长8.2个百分点,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2、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改善。在生产、销售较高增长的同时,虽然受原材料、能源等价格上涨的影响,但企业经济效益仍有所提高。初步统计,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394.37亿元,利润220.83亿元,分别增长17.4%和19.5%。2004年,省经济效益综合考评得分214.55分,比上年提高5.31分,与宁波的差距由上年的16.2分缩小到5.37分。 

3、工业内部结构渐趋协调。从所有制看,三资企业、股份制企业仍是杭州工业经济的领头羊。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最快,工业总产值和销售产值分别增长36.4%和41.3%,高出全市平均水平6.5个百分点和10.6个百分点,股份制工业企业占全市的比重最高,为50.2%,对全市的贡献率为47.0%;从区域看,县(市)工业快于市区工业,县(市)工业总产值和销售产值分别增长36.0%和35.5%,增长幅度分别比市区工业高7.3和5.7个百分点;从轻重工业结构看,重工业增长仍快于轻工业,但轻重工业增幅不断扩大的势头得以扭转,轻重工业销售产值增幅由3月份最大相差29个百分点缩小为6.2个百分点;从37个行业大类看,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增长35.4%)、化学纤维(增长47%)、橡胶制品(增长38.4%)、黑色金属及压延加工(增长43.1%)、金属制品(增长36.1%)、通用设备(增长36.9%)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设备制造业(增长47.4%)等13个行业的工业销售产值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高技术行业增长较快,2004年,全市高技术行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和总产值分别达到676.29亿元和  652.98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1.2%和31.8%,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所占比重分别达到16.6 %和15.7 %,比2003年分别提高2.2个和1个百分点。 

(三)需求:展现新趋势的一年 

2004年,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齐头并进,共同推动我市经济稳步快速发展。 

1、消费需求出现新亮点。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和消费能力有效提升的带动下,全市零售市场销售快速增长,尤其是消费转型的逐渐成熟,使市场销售一举越过700亿元台阶,达到704.34亿元,增长15.2%,增幅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其中餐饮业增势强劲。全市餐饮业实现零售额88.38亿元,同比增长37.2%,高出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2个百分点。连锁超市等新兴业态发展加快。全市限额以上60家连锁零售业和餐饮业共实现销售额125.68亿元,同比增长23.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8.5个百分点。全市在消费需求总量取得新突破的基础上,消费升级的走向鲜明,居民消费已经进入转型、升级的质变阶段,消费热点进一步凸显。2004年,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持续增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213元,增长12.7%,同比提高4.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4993元,增长9.1%。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速度加快,家庭消费档次提高。到2004年末,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汽车3.7辆,增长76.2%;电脑56.7台,增长24.9%;移动电话144.2部,增长15.5%。居民用于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讯等方面的支出快速增长,同比增长21.0%,在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为26.7%,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个百分点。私人住宅销售势头不减。个人住宅销售面积、销售额分别增长27.5%和50.1%,占商品房销售的84.1%和79.4%。而与此同时,城镇居民用于食品、衣着等方面的支出与2003年相比仅增长14.7%和13.1%,恩格尔系数再次降到39.4%,表明我市居民消费已经进入转型、升级的质变阶段。 

2、旅游市场充满新活力。2004年,年初的禽流感虽给我市的入境游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随着我市旅游国际化战略的推进和旅游环境的不断改善,全市旅游市场仍呈现繁荣景象,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明显增加。初步统计,全年入境旅游人数达123.41万人次,增长43.3%;旅游外汇收入5.97亿美元,同比增长41.5%;国内旅游人数3016万人次,同比增长8.7%;国内旅游收入361.18亿,同比增长24.1%;旅游总收入410.73亿元,同比增长26.0%。 

3、投资结构出现新变化。2004年,国家宏观调控力度逐步加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明显回落。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1205.18亿元,增长19.7%,增幅同比下降11.1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投资完成1100.95亿元,增长23%,增幅比2003年回落8.7个百分点。非国有投资比重明显提高。2004年,全市投资结构得到不断改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国有投资完成779.83亿元,增长34.8%,占全社会投资的64.7%,比重比上年提高7.2个百分点。而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投资完成425.35亿元,同比下降0.7%。在限额以上非国有投资中,港澳台和外商投资单位分别完成投资额44.54亿元和62.8亿元,分别增长77.7%和88%,对我市投资增长的作用明显。工业等生产性投资增长较快。2004年,限额以上投资中,工业投资完成428.06亿元,增长34%,高出全市限额以上投资增速11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占整个限额以上投资的比重为38.9%,同比提高 3.2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完成369.13亿元,增长27.2%。宏观调控重点行业投资回落明显,以钢铁为重点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以水泥为主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完成投资额分别为17.98亿元和35.63亿元,比上年虽分别增长119.9%和31.8%,但增幅已分别比年初回落190.1和156.4个百分点。电力、交通运输等行业快速增长。2004年,全市限额以上投资中,基础设施投资完成321.94亿元,增长10.7%,增幅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但电力、交通运输等行业增长较快。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完成投资58.46亿元,增长104.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投资81.8亿元,增长64.8%。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有所回落。2004年,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投资328.54亿元,增长26.9%,较上年回落3.7个百分点。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3381.8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8.0%;竣工面积679.2万平方米,下降3.2%,;实际销售面积605.14万平方米,增长8.9%;预售面积641.55万平方米,增长35.0%。县(市)投资增速快于市区。2004年五县(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6.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1%;市区全社会投资完成938.76亿元,增长17.8%,五县(市)投资增速快于市区9.3个百分点。 

4、外经外贸再创新业绩。2004年,世界经济的加快复苏,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全市出口在去年高基数的基础上再攀新高。全市外贸出口突破150亿美元,达到151.75亿美元,增长38.6%。不包括省公司为99.7亿美元,增长56.7%,增幅高出上年10.7个百分点;全市进口总额93.21亿美元,增长28%。 

利用外资形势喜人。2004年,合同利用外资30.78亿美元,增长53.8%;实际利用外资14.1亿美元,增长39.8%。投资项目规模、质量有明显提高。英国BP集团、香港茂盛、日本松下电器在杭投资均超过1亿美元。全年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201个,总投资49.45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23.27亿美元,分别占全市的78.5%和75.6%。与此同时,包括三星半导体等一些世界500强企业纷至沓来,在杭设立研发机构,加快技术成果转移。 

在利用外资取得高增长的同时,吸引内资也大幅增长,2004年全市协议利用内资464.41亿元,实际到位内资220.4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9%和46.6%。 

(四)财金:政策调整较大的一年 

2004年,国家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了调整,省对地市财政体制也进行了调整,对我市财政收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为395.75亿元,增长10.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7.45亿元,增长19.7%,其中市本级完成54.1亿元,增长13.9%。与往年相比,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2004年,金融运行与宏观经济遥相呼应。国家以增加票据发行量、适当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收缩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能力等措施加以调控,全市金融机构资金投放明显减弱。一是贷款增速高位回落。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4800.04亿元,同比增长22.4%,比上年同期低13.6个百分点;二是新增贷款明显减少。新增贷款777.40亿元,为上年同期的76.8%。三是贷款结构调整明显。金融机构坚持“有保有控”,在需要支持的领域,贷款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而部分过热行业的贷款明显少增:全市基本建设贷款增长30.4%,私营个体贷款增速为38.1%,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2.1%,均高于全市贷款增幅;而全市房地产贷款同比少增24.4亿元,土地储备中心贷款同比少增7亿元。四是各项存款持续分流,增速明显趋缓。与价格上涨幅度相比,持续的负利率致使储蓄存款增势减弱,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707.20亿元,同比增长20.5%,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9.2个百分点。 

(五)物价:备受关注的一年。 

2004年,价格水平的走势成为牵动经济发展的敏感神经,国家一系列调控政策也围绕着价格水平展开。这一年里,无论是处于上游的原材料、能源、动力购进价,工业品出厂价格,还是处于下游的居民消费价格均出现了齐涨势头。 

生产价格继续攀升,工业品价格“进出”倒挂6.7个百分点。受钢材、化工产品、原油和成品油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及水、电、煤等能源紧缺的影响,我市2004年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也随之上涨,推动工业品出厂价格一路走高。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7.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4.6%,进出价格倒挂6.7个百分点。从九大类购进价格看,上涨面达78%以上,涨幅排在前三位的是: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上涨24.1%)、黑色金属材料类(涨23.8%)、农副产品类(上涨20.3%)。 

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扬,总水平上涨2.5%。在粮食为龙头的主、副食品价格恢复性上涨的影响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5%,涨幅扩大3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2.3%,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0%。从指数的全年运行轨迹来看,各月同比指数呈“两头低中间高”的Ω型,6月份涨幅达到4.6%顶峰后逐月缩小。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是食品类价格上涨8.3%,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7个百分点。其中粮食上涨24.9%,猪肉、禽、蛋价格飚升,分别上涨32.1%、27.6%和20.7%。居住类是助涨因素,上涨3.8%,涨幅扩大1.9个百分点,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5百分点,其中的木材、胶合板、玻璃、水泥等价格涨幅都在15%以上。 

(六)收入:不断提高的一年 

2004年,全市经济协调快速的发展,使人民群众从中获得更多实惠。全年市区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4565元,同比增长12.9%;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6382元,增长11.2%,增幅分别较上年提高3.4和1.7个百分点;若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分别增长10.1%和8.5%。从收入增长构成看,市区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薪收入增长10.3%,转移性收入增长14.9%。农民现金收入增长主要是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增长9.9%。其中来自家庭经营收入增长14.6%,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年末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1835.20亿元,比上年增长15.4%。 

二、支撑2004年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2004年,尽管我市遇到的困难比预料的要多,政策与要素双重制约经济增长,但依然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主要原因:一是得益于全市各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发展、创新、稳定、为民”的总要求,深入实施“五大战略”。二是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坚持“工业兴市”战略,面对“电荒”,科学合理地制订各项措施,在“让电于民”的基础上,合理安排企业用电,及时出台一系列鼓励自备发电,缓解电力紧张的政策,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2004年,全市用电量增幅比2003年下降10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用电量增长增幅同比下降5.9个百分点,但我市工业经济依然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三是得益于我市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市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据测算,2004年,我市民营经济在工业、商贸、投资三大领域中,继续呈较快发展态势。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2077.77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为50.9%;民营企业商品销售总额2366亿元,同比增长24.7%,占全社会商品销售总额的51.7%;民间固定资产投资677.84亿元,同比增长28.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6.2%,比去年同期提高3.8个百分点。四是得益于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大。良好的生活和创业环境,为外商和外来人员来杭创业提供了安居乐业的条件。在投资额中,增长最快的是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其拉动限额以上投资额增长5.5个百分点,利用内、外资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五是得益于百姓收入水平的提高。2004年,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双双实现了历史上少有的两位数增长,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首次突破万元,使消费能力进一步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加大。 

三、2004年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与问题 

在看到2004年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2004年我市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呈前高后缓,一些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与问题依然存在,且在短期内不会得到有效地改观,并将继续伴随我们走过2005年。 

(一)、资源要素供求关系比较紧张。一是严重缺电。2004年全社会用电量比上年增长11.8%,低于全省和华东地区平均增幅,增幅同比回落10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用电量增长14.5%,同比回落5.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用电量则下降3.7%。杭州市全年共拉电5.63万条次,损失电量6.30亿千瓦时。二是土地制约因素仍然凸现。中央要求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加上土地后备资源有限,土地资源对发展的硬约束越来越突出。一些建设项目由于用地问题而搁置。就工业全市约有450个的项目由于没有土地而难以实施,使企业投资和扩张受到一定影响。三是资金紧缺的问题开始显现。据四季度企业景气调查,在全部被调查企业中,有23.3%认为流动资金紧张,比上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同时,认为目前融资困难的企业也在增加,由一季度的14.3%上升到17.8%。 

(二)、经济效益提升压力加大。我市工业结构是以加工制造为主,基础原料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导致制造业和电力企业生产成本明显上升,影响全市经济效益的提升。全市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指数在2003年较2002年上涨5.8%的基础上,2004年同比又上涨14.6%;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升幅度相对较小,与上年相比上涨7.9%,与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指数的差距从年初的3.5个百分点扩大到年底的6.7个百分点。高进低出价格走势的加剧导致企业生产成本逐步上升,加上运输成本和融资成本增加等因素,导致企业赢利空间减小,亏损增加。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成本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分别由年初的81.2%上升到年底的84.6%,而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增幅则由一季的46.5%、二季37.3%和三季23.5%回落到年底的19.5%,同比下降11.3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下降10个百分点,在利润下降的同时,全市亏损企业增加到840家,亏损面15%,同比扩大3.4个百分点。由于煤、油价格的大幅上涨,电力企业亏损严重,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利润下降92.2%,亏损额同比增长5.6倍。 

(三)、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反映一国收入分配均等状况的实证指标是基尼系数,该系数越大说明收入分配越不均等,贫富差距越悬殊。一般国际上将基尼系数0.4作为监控贫富差距的警戒线。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来看,虽然均有较大增长,但收入分配差距呈扩大的趋势。2004年市区城镇居民20%的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8212元,20%的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6528,高低收入户收入之比为4.32:1;农村居民20%的最高收入户人均纯收入13391元,20%的最低收入户人均纯收入2158元,高低收入户收入之比为6.21:1(2003年为6.0 :1);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从2003年的2.25:1,扩大到2004年的2.28:1。2004年,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29,农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36,均比2003年有所提高。尽管目前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在警戒线内,但如果不适当加以遏制,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对社会稳定和和谐创业都将带来不利影响。 

(四)、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地方财政增收的影响凸现。国家新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在加速出口企业资金回笼,促进出口的同时,对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影响逐月加大。2004年,全市出口退税(含免抵调库)47.12亿元,地方按25%承担推算为11.78亿元。部分外贸出口较多的区、县已连续数月出现当月增值税净入库为赤字的现象。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不仅对增值税有所影响,对出口企业税源结构及相关税收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如纺织服装和机电产品是我市出口的主打产品,本次纺织服装和相当部分的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下调了4个百分点,直接降低了企业的利润,从而影响企业的所得税等相关税收的减少,这些收入的急剧下降对全市财政总收入和地方收入都有较大影响。 


  

(综合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