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
| ||||||||||||||||||||||||||||||||||||||||||||||||||||||||||||||||||||||||||||||||||||||||||||||||||||||||||||||||||||||||||||||||||||||||||||||||||||||||||||||||||||||||||||||||||||||||||||||||||||||||||||||||
杭州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杭州调查队 2022年,杭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推进“两个先行”在杭州的生动实践,在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下,经济运行保持平稳,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市建设实现突破,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综合[1] 初步核算,202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87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6亿元,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5620亿元,增长0.4%;第三产业增加值12787亿元,增长2.0%。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1.8:30.0:68.2。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5258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22686美元)。全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4.6万元/人[3],规模以上工业劳动生产率为39.3万元/人。 图1 2018-2022年全市生产总值及增速 据2022年全市5‰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237.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39.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4.0%;常住人口出生率为7.2‰,死亡率为5.0‰,自然增长率为2.2‰。全市户籍人口846.7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2.65万人。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2.4%。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2.7%,衣着价格下降0.1%,居住价格上涨0.9%,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1.6%,交通通信价格上涨4.6%,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6.4%,医疗保健价格下降0.6%,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1.9%。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3.5%,其中,轻工业上涨2.7%,重工业上涨4.0%;生产资料价格上涨4.2%,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6.1%。 表1 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全年经工商登记新设立各类市场主体28.85万户,比上年增长4.1%,年末各类市场主体累计167.76万户。其中,全年新设立企业13.35万户、年末企业累计87.72万户。 全年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特征的“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9.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5076亿元,比上年增长2.8%。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1180亿元,增长4.4%;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4.2%和0.4%,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0.5%、44.6%和50.1%。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1.0%。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0.7%,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货物出口3689亿元,增长12.4%,占全市货物出口的71.8%。年末全市私营企业79.97万户,个体工商户79.56万户,分别比上年末增长7.7%和11.7%。 二、农业和农村 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55亿元,比上年增长1.9%。粮食总产量53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蔬菜及食用菌产量351.2万吨,增长2.0%;水果总产量81.23万吨,下降1.3%;猪牛羊禽肉总产量12.9万吨,增长12.7%,其中猪肉产量10.9万吨,增长19.3%。 现代农业态势良好。全市12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带动13条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利益联结农户9.78万户。培育建设综合示范型未来农场3家,建成特色提升型未来农场10家,建设数字农业示范园区10个。创新推广强村公司、飞地抱团、职业经理人等乡村经营模式,累计培育强村公司500家,实施飞地抱团项目112个。全年休闲农业与农家乐接待游客6248万人次,经营总收入65亿元。全年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83亿元,经营性收入137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030”目标全面完成。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工业增加值4922亿元,比上年增长0.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98亿元,增长0.3%。重点行业中,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1%,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12.7%,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1%。全市八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增加值814亿元,下降5.6%,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9.4%,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17个传统制造业增加值下降4.1%。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17822亿元,增长2.4%,其中,出口交货值2621亿元,增长7.9%。新产品产值率41.2%,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8.2%。集成电路圆片、新能源汽车、光电子器件等新产品产量分别增长48.3%、184.1%和69.0%。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701亿元,比上年增长0.1%,占GDP的比重为3.7%。 图2 2018-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增速 四、国内贸易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545亿元,比上年增长4.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26亿元,下降2.7%。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94亿元,比上年增长5.8%。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6122亿元,增长7.5%;餐饮收入1171亿元,下降2.5%。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单位商品零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增长26.1%,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119.8%;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增长10.6%;文化办公用品类、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分别增长36.8%、5.5%;中西药品类零售额增长27.8%。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增长20.2%。 全年各类商品市场532个,全年交易额3220亿元。 图3 2018-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速 五、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6.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53.3%;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1.2%;第三产业投资增长4.4%。从投资结构看,工业投资增长21.1%,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26.4%;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0.7%;民间项目投资增长14.1%;生态环保、城市更新和水利设施投资增长23.1%;交通投资下降26.8%。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7.2%,其中住宅投资增长6.2%。年末房屋施工面积13281万平方米,下降0.1%;新开工面积2048万平方米,下降16.3%。商品房销售面积1394万平方米,下降37.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168万平方米,下降40.2%。 六、对外经济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7565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出口5141亿元,增长10.6%;进口2424亿元,下降10.8%。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1688亿元,增长12.9%。对欧盟、美国、东盟、拉丁美洲和非洲出口分别增长5.4%、6.2%、18.0%、13.5%和16.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041亿元,增长14.7%,占全市出口总值的20.2%,比重比上年提升0.7个百分点。 全年服务贸易出口1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4%。 全年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1203亿元,比上年增长8%,其中,出口1009亿元, 增长18.2%。 表2 2022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及增速
表3 2022年对主要市场货物出口及增速
全年新引进外商投资项目840个,其中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97个,1亿美元以上项目29个。实际利用外资78.1亿美元,其中高技术产业利用外资45.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2%。全年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9个,累计已有134家世界500强企业来杭投资234个项目。 年末全市设立各类境外投资企业(机构)3002个,比上年增长11.1%。国际经济合作完成营业额14.4亿美元。全年境外总投资45.5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26.8亿美元。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88.2亿美元,增长6.3%。 七、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467亿元,比上年下降4.9%。 全年货运量4.3亿吨,比上年下降8.2%。客运量1.0亿人次,下降28.9%。至年末萧山国际机场开通航线243条,其中国际航线34条。航空客运吞吐量2004万人次,下降28.9%;货物吞吐量83.0万吨,下降9.2%。 表4 2022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和客运量
年末社会机动车保有量414.2万辆,比上年增长10.0%。非营运汽车保有量356万辆,增长11.0%,其中私人汽车324.1万辆,增长11.9%。 全年邮政行业业务收入430.3亿元,其中快递业务收入335.5亿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8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886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671万户。 八、财政金融 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51亿元,比上年增长2.7%,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8.4%。其中,税收收入2170亿元,下降2.9%,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88.5%。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542亿元,增长6.2%,其中民生支出196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7.3%。 图4 2018-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增速 全年金融业增加值2407亿元,比上年增长7.5%。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69592亿元,增长14.0%;本外币贷款余额62306亿元,增长10.7%,其中,住户贷款、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分别增长8.3%和12.7%。全年新增用于小微贷款增长22.6%。 表5 2022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及增速
年末上市公司283家,其中境内上市216家;全年新增上市公司27家,IPO融资222.5亿元。年末创业板上市公司63家,当年新增5家。 全年保费收入1076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37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739亿元,分别增长11.3%和11.0%。全年各类保险赔付支出339亿元,增长7.2%。其中,财产险赔付205亿元,增长14.9%;人身险赔付134亿元,下降2.8%。 九、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281元,比上年增长3.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按常住地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7043元和45183元,增长3.1%和5.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0.7%和3.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1.71,比上年缩小0.04。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2849元,增长13.5%。 全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6440元,比上年增长4.1%。按常住地分,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50336元和31980元,增长3.5%和5.8%。 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0.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77.4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加0.5平方米和0.3平方米。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68.9辆,增长1.2%;家用空调256.4台、电脑93.0台,分别下降0.6%和1.2%。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60.6辆、家用空调217.7台、电脑61.5台,分别增长6.0%、0.7%和0.7%。 表6 2022年居民人均收支主要指标
年末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823.2万人、783.0万人、712.4万人和576.3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全市统一调整到每人每月330元,城乡低保同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平均每人每月1216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由每人每月1837元调整为每人每月2027元,低保、特困及孤儿养育标准提高10%以上。年末全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8.8万人,全年发放困难家庭救助金11.48亿元。 年末累计建成开放227家镇街级和2688家村社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拥有各类养老机构246个、儿童福利和救助保护机构7个。全年新增康养联合体24家,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床位1370张。 全年发行各类福利彩票25.7亿元,比上年增长11.4%。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与生产总值之比为3.75%,比上年提高0.09个百分点[4]。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技支出207.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2%。 全年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3.0万件,比上年增长31.2%。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305件,增长11.8%。年末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2.3万件,增长29.0%。 年末全市累计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3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4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306家,其中省级127家。众创空间207家,其中国家级85家,省级156家。全年技术交易总额1061亿元,比上年增长37.6%。 年末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40所,在校学生61.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9万人,其中研究生11.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71.6%;普通高中98所,在校学生13.9万人,增加0.8万人;职高和中等专业学校39所,在校学生6.8万人,增加0.3万人;初中305所,在校学生27.7万人,增加1.3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入各类高中比例为99.8%;小学507所,在校学生71.1万人,增加3.0万人;幼儿园1073所,在园幼儿39.3万人,增加0.8万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为99.3%。全市农村一、二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94.6%。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共体结对学校共751所,覆盖率为98.7%。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本市义务教育学校就读28.6万人。各级各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69个,其中市属高校项目7个,高中段学校项目7个。 十一、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2420亿元,比上年增长4.0%。年末全市文化馆(含省)13个,公共图书馆(含省)13个,博物馆、纪念馆8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8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48项。全年制作电视剧8部285集。年末有线电视注册用户321.3万户。 全年旅游休闲产业增加值929亿元,比上年下降15.5 %。旅游总收入1298亿元,下降14.9%;旅游总人数8058万人次,下降10.0%,其中接待入境过夜游客9.6万人次[5]。年末各类旅行社1000家;星级宾馆97家,其中五星级22家;A级景区116个,其中5A级3个。 全年健康产业增加值1577亿元,比上年增长8.5%。年末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818个,其中医院388个。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5.0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8万人,注册护士6.7万人。各类医疗机构床位9.3万张,其中医院床位8.8万张。全市医疗机构完成诊疗人数14668万人次。 全年运动员获得国际比赛奖牌16枚,其中金牌14枚,银牌2枚;全国比赛奖牌263枚,其中金牌120枚,银牌88枚。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4个,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9个,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阳光后备人才基地 5个。56个亚运竞赛场馆、31个训练场馆全部竣工并完成赛事功能验收,“亚运场馆在线”入驻312家体育场馆(亚运场馆45家)。 全年销售体育彩票50.5亿元,比上年增长31.8%。 十二、城市建设 年末境内公路总里程1664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01公里。湖杭铁路、杭州西站开通运营;沪杭甬高速公路杭州市区段(空港大道)建成通车。新建快速路130公里,通车总里程达480公里。年末主城区公共交通运营线路394条。地铁实现三期建设全网贯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由上年末的342公里增加到516公里,全年地铁客运量9.6亿人次,增长7.3%。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95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3%。其中,全行业用电756亿千瓦时,增长0.5%;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94亿千瓦时,增长22.7%。全年完成扩绿面积1043公顷,建成公园71个,增加公园绿地面积551公顷。 全市新建成停车泊位10.4万个,其中公共泊位1.2万个。 十三、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全年市区年平均气温18.4℃,总降水量1501.9毫米。 全年市区空气优良天数304天,优良率83.3%。市区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29.6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值31.7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值6微克/立方米。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功能区达标率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累计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6个,实践创新基地2个,省级示范区12个。森林覆盖率达65.33%[6]。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比上年下降3.3%,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3.6%。 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27起、死亡111人,分别比上年下降29.4%和25.5%。 公报注释: [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数据。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原因,存在分项与合计不等的情况。 [2]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三次产业划分执行国家统计局2018年修订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2012)》。 [3]全员劳动生产率为预计数。 [4]2022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为预计数;根据浙江省统计局对2021年GDP最终核实结果,2021年杭州市R&D经费与GDP之比相应修订为3.66%。 [5]2021年开始,浙江省国内旅游接待主要指标按照文化和旅游部制定、国家统计局批准(国统制〔2020〕186号)的《全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调查制度》中的《地方接待国内游客抽样调查方案》进行总体推算,旅游接待相关数据为预计数。 [6]2022年起,森林覆盖率采用国标口径,不再采用省标口径。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市人力社保局;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专利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管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农业园区、农家乐(民宿)接待游客、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数据来自市农业农村局;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货物进出口数据来自钱江海关;低保、社会服务和救助、福利彩票数据来自市民政局;公路里程、公交运营线路数据来自市交通局;航空客运吞吐量、货物吞吐量、通航线路数据来自萧山机场;地铁运营数据来自市地铁集团;停车泊位数据来自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生态建设、环境监测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各类事故发生起数、死亡人数来自市应急管理局;实际利用外资、外商投资数据来自市投资促进局;对外承包工程、服务贸易数据来自市商务局;用电量数据来自国网杭州供电公司;户籍人口、机动车拥有数据来自市公安局;邮政业务数据来自市邮政管理局;货币金融数据来自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保险业数据来自中国保监会浙江监管局;博物馆、纪念馆数据来自市园林文物局;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技术交易总额数据来自市科技局;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电视剧、宾馆、旅游景点数据来自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上市公司数据来自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卫生数据来自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保险数据来自市医疗保障局;体育数据来自市体育局;森林覆盖率数据来自市林业水利局;固定电话用户、移动电话用户和(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示范数据来自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气象数据来自市气象局;价格、城乡居民收支、人均住房面积、百户居民耐用品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杭州调查队;其他数据均来自市统计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