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月全市规上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发布日期:2021-06-11 14:37浏览次数:来源:市统计局

1-4月,受同期低基数、鼓励员工就地过年、企业节后快速复工等因素叠加影响,全市规上工业生产呈现恢复性快速增长势头,剔除同期疫情影响,从两年平均增速来看,工业生产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多数行业实现较快增长,需求端“外快内暖”,企业效益同步明显好转。但纺织、服装行业生产仍未恢复,原材料价格上涨压缩下游企业利润空间等问题,需引起关注。

一、全市规上工业经济总体运行态势

(一)工业生产:同比增速放缓,两年平均保持平稳增长。

1-4月,全市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240亿元,同比增长21.9%,较1-3月、1-2月分别回落6.5、22.0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提高27.1个百分点,较2019年1-4月份增长15.6%,两年平均增长7.5%。其中,4月份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7.8%,比2019年4月份增长18.1%,两年平均增长8.7%。与广州、深圳、武汉、成都、苏州、南京等城市相比,1-4月,广州、武汉、苏州分别高于我市3.6、35.6、7.5个百分点,深圳、成都、南京分别低于我市4、5.9、2.3个百分点;从两年平均来看,苏州、南京和成都分别高于我市4.0、3.2、0.6个百分点,深圳、广州和武汉分别低于我市4.2、3.6、2.1个百分点。

(二)行业运行:多数行业两年平均增速加快。

1-4月,全市列统的37个行业大类中,除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下降外,36个行业产值均同比增长,行业增长面达97.3%,按累计增加值排名前十大行业中有5个行业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为33.2%、通用设备制造业为37.8%、专用设备制造业为57.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为23.9%、汽车制造业为52.6%。从两年平均来看,1-4月,有25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增长面达67.6%;前10大行业除纺织业外,其余均实现增长,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5.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1.0%)、通用设备制造业(11.7%)、医药制造业(16.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9.4%)、专用设备制造业(26.9%)等6个行业快于全市平均水平(详见表1)。

表1  按1-4月累计增加值排名前十大行业情况

序号

行业名称

2021年1-4月增加值(亿元)

2021年1-4月增速(%)

1-4月两年平均增速(%)

规模以上工业

1240

21.9

7.5

1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13

18.8

15.6

2

烟草制品业

129

6.8

5.1

3

通用设备制造业

106

37.8

11.7

4

医药制造业

95

9.0

16.2

5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88

33.2

11.0

6

汽车制造业

63

52.6

6.8

7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62

13.2

0.0

8

专用设备制造业

50

57.3

26.9

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47

23.9

9.4

10

纺织业

45

17.0

-6.5

(三)经济效益:行业盈利面达到94.6%。

1-4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39亿元,同比增长69.1%,较2019年1-4月增长43.6%,两年平均增长19.8%。从行业来看,1-4月,全市列统的37个工业大类行业中,除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和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外,其他行业均实现盈利,盈利面达到94.6%。按累计营业收入排名前十大行业,1-4月全部实现盈利,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49.5%)、通用设备制造业(85.9%)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80.4、16.8个百分点。

二、全市规上工业经济运行中呈现的积极表现

(一)需求端“外快内暖”,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

1-4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30.5%,高于上年同期41.3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速为8.5%,高于2019年全年增速8.2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销售产值比重达13.6%,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内销产值(销售产值-出口交货值)1-4月同比增长29.1%,增速较出口交货值低1.6个百分点。从4月份浙江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来看,制造业新订单指数为54.2%,较上月降1.6个百分点,扩张速度减缓,但仍处于较快速扩张区间,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相对旺盛。需求端“外快内暖”,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二)装备制造贡献显著,权重企业带动明显。

1-4月,我市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598亿元,同比增长31.6%,较上年同期大幅回升33.1个百分点,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9.7个百分点,对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达64.3%。从两年平均来看,1-4月,装备制造业增长13.9%,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平均水平6.4个百分点。1-4月,装备制造业所包含9个行业大类增加值增速有8个行业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金属制品业(36.8%)、通用设备制造业(37.8%)、专用设备制造业(57.3%)、汽车制造业(52.6%)和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33.2%)增长较快。权重企业中,杭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43.5%)、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126.5%)、杭州福斯特应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85.5%)、杭州海康威视科技有限公司(36.4%)、浙江大华科技有限公司(38.0%)、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64.4%)增长较快。

(三)单位成本有所下降,企业总体盈利能力提高。

1-4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营业成本和四项费用为91.5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3元,其中,汽车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下降较为明显,分别下降7.8元、9.0元、4.2元和5.1元。单位成本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企业利润空间,企业盈利能力相应提升,1-4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7.1%,较去年同期提高5.7个百分点,有13个行业营业收入利润率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平均水平,其中,烟草制品业(10.1%)、医药制造业(17.8%)、专用设备制造业(19.7%)、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8.7%)等行业盈利能力水平相对较高。

三、全市规上工业经济运行中主要压力表现

(一)原材料价格上涨明显,下游企业利润空间缩小。

受中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影响,下游行业企业生产成本抬升,但由于议价能力较弱,传导生产成本能力不足。调查显示,一季度浙江IPI(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高于PPI3.9个百分点,已连续多个月保持“高进低出”态势。今年前4个月各月购销剪刀差分别为0.6、2.7、4.2和7.7个百分点,呈逐月扩大态势。调查显示,当前企业面临的主要成本压力是原材料成本的占82.6%。从上下游产业链价格来看,4月化纤出厂价格同比上涨了19.1%,但下游纺织业出厂价格仅上涨1.0%,纺织服饰服装业出厂价格下降0.4%;有色金属、钢材出厂价格同比分别上涨36.6%和28.3%,但作为重点工业行业的下游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出厂价格同比分别只上涨1.2%、2.5%和4.2%。下游产品价格涨幅明显低于中上游产品价格涨幅。

(二)纺织服装生产仍处低迷,平均用工人数同比下降。

1-4月,我市纺织业、纺织服装业分别实现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8.7%、4.1%,分别低于全市平均水平4.9、16.3个百分点,较2019年1-4月仍分别下降12.6%、18.9%,从两年平均来看,纺织业、纺织服装业仍处负增长区间,分别下降6.5%、9.9%。棉纱、棉混纺纱、布、服装等主要产品产量1-4月两年平均增速仍处负增长区间,分别下降9.1%、2.4%、13.6%、45.3%。同时,纺织、纺织服装行业长期面临招工难用工荒问题,1-4月,纺织业、纺织服装业平均用工人数均同比下降,分别下降0.7%、8.0%,分别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6、8.6个百分点。

(三)两项资金处相对高位,企业资金后续周转存压。

4月末,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两项资金占用(产成品、应收账款)同比增长10.2%,快于2020年末3.1个百分点;其中产成品同比增长5.6%、应收账款同比增长11.3%,分别快于2020年末4.2、2.9个百分点。两项资金仍在高位运行,企业后续库存周转及资金回笼存在一定压力,4月末,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24.4天,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89.5天,较2020年分别增加0.7天、3.0天。

四、政策建议

综合来看,今年以来全市规上工业经济运行延续快速恢复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 “供需回暖、质效提升、态势向好”,但经济发展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多,将对我市规上工业经济稳定恢复造成影响。下一步,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有效畅通规上工业经济运行的堵点、难点,持续提升经济发展质效,全力保障规上工业经济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一)持续巩固经济稳定恢复基础。

有针对性的实施税收优惠和补贴政策,特别是对当前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困难的纺织业、服装业企业,增强企业生产积极性和活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跟踪监测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运行状况,引导企业加大国内市场投入,关注国际市场最新动向,及时做好产业政策的预调微调。针对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大协调保障力度,提升企业生产经营关键要素的供给水平。

(二)努力增强产业创新驱动力。

紧抓当前企业效益向好、生产扩张契机,鼓励引导企业加大新技术应用、新产品研发投入力度,更大力度支持企业引进高端人才。进一步抓好基础研究,持续加大“卡脖子”技术的攻关力度,不断夯实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基础。鼓励传统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加大自动化生产、智能化车间等方面投入,提升生产经营效率。

(三)全力做好监测预警工作。

及时跟踪监测上游原材料价格变动趋势,畅通产业链价格传导路径,减轻终端产品生产企业成本压力,缓解企业增产增收不增利困局。强化人力资源服务,建立劳动力供需监测预警平台,运用互联网平台为企业招工提供更大支持力度,同时通过提高劳动者权益保障力度降低人才流失率。



分享到: